后生仔五四文艺汇演,缺少的热情与参与感引发反思
话说,这届后生仔,到底咋才能真正“燥”起来?
瞅瞅,赶上五四青年节,吉林二道区荣光街道连袂吉林艺术学院,捯饬了一出文艺展演。后生们扎堆进社区,听着倍儿带劲,诗朗诵、民乐、京剧,啥也不落。新扎师妹、基层治理专干汪澜也撂了狠话,要“立鸿鹄志、筑绮丽梦、建丰功业、担重任”。
这调调,是不是觉着忒…耳熟能详?
并非指摘这事儿不给力,里弄犄角旮旯儿需要鲜活劲儿,学堂里的娃儿也得实操操练。可总觉得,少了点啥。缺了点那股子从肺腑里涌出来的,不叭叭两句就憋得慌的表达欲。少了点那种怼现状不爽,想撸起袖子开干的冲劲。
咂摸咂摸当年的五四,那可是真枪实弹,为的是家国存亡,为的是未来走向。如今呢?“万名学子进社区”,更像是在赶场子,是政校搭台,你侬我侬。
症结就在这儿了,现在的后生仔,缺的是那股子热乎劲儿吗?个人觉得,非也。
你刷刷B站那些肝帝UP主,为了一个片儿,通宵达旦;你瞅瞅那些码农,为了一个bug,抓耳挠腮;你再看看那些创业的,为了一个项目,四处奔走…他们不缺热忱,缺的是能让他们内心小宇宙嘭嘭嘭爆发的引线。
荣光街道这事儿,算是个由头,但远远不够看。如果只是让娃娃们哼哼曲儿、扭扭腰,那跟走穴卖唱有啥区别?如果只是让新来的基层科员背台本、喊麦,又能激起他们多少干劲儿?
关键在于,要给他们真金白银的参与感,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嗓门能被人听到,自己的想法能被相中,自己的苦干能被人瞧见。
拿社区共治这茬来说,与其让学生仔填报表、跑断腿,不如让他们掺和到社区蓝图里来,让他们用自己的学识,为里弄的未来运筹帷幄。与其让新入行的基层干部按部就班地照章办事,不如鼓动他们抛出新点子,让他们用自己的革新脑洞,为社区注入汩汩新泉。
这话儿,说的轻巧,干起来难于登天。
这关乎权力下放,关乎利益再分配,关乎思维模式迭代。让那些成天猫在办公室里指手画脚的人,放手让年轻人去莽,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。
再说了,后生仔也不是无所不能的。他们有理想,有激情,但也有资历尚浅,思虑不周的短板。所以,还得靠老法师们提携把舵,得构建一种正向的反馈机制,让后生仔能在实践中取经,在取经中茁壮。
掰开了揉碎了说,要激发年轻人的热忱,不能靠口头禅,不能搞形式主义,得靠脚踏实地的行动,得靠赤诚的信任和扶持。
吉林艺术学院的学联头头刘长源说得挺溜:“用眼晴去扫描、用脑子去盘算、用真情去实践”。但这不单单是他一个人的使命,也是整个社会,特别是那些手握资源和话语权的人的义务。
当我们一厢情愿地把年轻人不思进取,不积极主动归咎为“躺平”、“咸鱼”时,是否忽略了他们对于自身价值实现的嗷嗷待哺?
单从这点看,真正的问题或许不是年轻人“不想燃”,而是咱们给他们提供的“燃料”还不够给力,不够对味。让他们就算想燃,也找不到合适的爆点。
如果只是把他们当成应付差事的工具,当成装点门面的花瓶,那再多的文艺大戏,也无法真正点燃他们的星火。
所以,下回再操办这事儿的时候,不妨多听听后生仔的心声,多给他们一些历练的机会,让他们真正地掺和进来,让他们用自己的腔调,去谱写属于他们自己的韶华乐章。
这不仅仅是为了迎接五四青年节,更是为了拥抱一个更加活力四射、充满希望的明天。而那个明天,终归是属于他们的。

